五年,对一项剑指未来的国家战略来说,是一个起步,却已影响深远。
2018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宣布,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,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,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,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,同“一带一路”建设、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江经济带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,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。
这里是中国公认的富庶之地。屡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,沪、苏、浙、皖三省一市,占全国1/26面积的土地、约1/6的人口,创造出了全国1/4的经济总量,拥有中国最庞大的城市群。
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、开放程度最高、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,有天然的地缘之亲,也有资源、要素、产业等方面的高度适配。长三角的先天禀赋让这里具有“握指成拳”的条件。而当国家对高水平改革开放、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日益升级时,这里天然地被寄予厚望,必须主动地“握指成拳”。
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时,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开启,全球保护主义浪潮掀起,贸易摩擦、科技打压渐露端倪。2020年,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被进一步视作“先手棋”。是时,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,风浪冲击前所未有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,这里“要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,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,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,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”。
上海是长三角的“龙头”,长三角又是长江经济带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“龙头”。何以“龙头带动”,五年间,实践持续让人深悟。
长三角一体化,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区域合作,不是简单的“1+1+1+1”。在空间连通、规模的叠加之外,长三角更需要做的,是通过各自优势的充分对接、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,强力打造“增长极”、共同走出“先手棋”,创造出“1+1+1+1>4”的效果和福祉。
实现这些,又有赖于各地之间的握指成拳、聚力齐心,特别是大胆打破壁垒、创新体制机制,形成一个休戚与共的区域共同体、发展共同体、命运共同体。
这正是五年来长三角持续攻坚的地方。这五年,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创新资源整合融通、生产要素高效流通等方面,长三角都有可圈可点之处。背后起到深层支撑作用的,还是机制、观念的不断打通。五年间,许多壁垒和“边界”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,不少细分领域的“联盟”组建起来了,一切围绕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两大关键词——在一次次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中,长三角不断推敲着这两个词的内在深意。
当这项战略走到第五个年头,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开启,这里再次担负起全新使命: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,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,当好率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和规律的试验田”——对长三角而言,这意味着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和协同探索,在事关现代化的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。
新的起点,这里的一切努力归结起来,还是要推敲“一体化”和“高质量”的内在深意。